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姗姗
突然眼前一黑、晕倒,这样的惊险瞬间在62岁陈女士(化姓)的生活中反复上演金配资,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竟是心脏电活动的“最高指挥官”窦房结出现了病变,夜间心跳每分钟不到30次,随时有心脏停跳甚至猝死的危险。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成功为她植入了一枚约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不仅让心脏恢复稳定跳动,还满足了她日常运动的需求。
家住汉口的陈女士今年62岁,平时喜欢体育锻炼。但最近几个月,她偶尔会突然眼前一黑、晕倒,症状稍纵即逝,也没太在意。直到最近症状加重,这才赶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心血管内科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她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夜间最低心率竟不到30次/分钟,正常人的心跳是每分钟60-100次,心脏面临“罢工”危险,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心率。
“心脏的‘最高指挥官’窦房结出了问题金配资,指令发不出来或者传不下去,心跳就会变得极慢。”该院心血管内科王龙副主任医师解释,“这会导致大脑及各器官供血严重不足,患者会出现黑蒙、头晕,甚至突然晕厥,猝死风险大幅增加。”
然而,陈女士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平时喜欢游泳和打乒乓球。她了解到,传统的有导线起搏器需要在胸前“开口”制作囊袋,手术后还需避免频繁拉伸、大幅度挥臂等动作,否则可能导致导线移位或断裂,这让热爱运动的她对治疗产生了顾虑和犹豫。
在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后,心血管内科王龙副主任医师与团队仔细分析讨论病情,考虑到目前她的房室结功能无异常,可以先植入单心房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这款起搏器约一颗“胶囊”大小,它无需导线,通过主动固定方式锚定于心房,患者术后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恢复快,不影响日常的运动需求。如果患者未来出现心室起搏需求,还可额外植入心室无导线起搏器,两者能通过无线通讯协同工作,模拟传统双腔起搏模式。
这一方案彻底打消了陈阿姨的顾虑。在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陈曼华主任医师、周逸主任的带领下,王龙副主任医师团队迅速为患者植入单心房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通过股静脉这一微创路径送入鞘管,顺利将导管打弯精准输送至右心耳,利用其特有的用于心房起搏的双螺旋设计,起搏器被牢固地锚定在右心耳基底部上,各项参数测试理想,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陈女士恢复了正常的心跳,已康复出院。
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据了解,该手术是湖北省首例“单心房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与传统起搏器植入技术不同,无导线起搏器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微创、精准、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专家提醒,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病隐匿,老年人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头晕、黑蒙或短暂晕厥,千万不可当作“普通疲劳”金配资,应尽快到医院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早排除风险,避免猝死等严重事件发生。
洪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